詹启敏院士:医学科技是“国之重器”,多项底层技术亟待突破
“医学科技是詹启航天、通信、敏院智造之外的士医术亟又一大国之重器,当下亟需解决生物医疗领域的学科项底‘卡脖子’技术,同时加大对卫生健康领域科技的技多投入,提高疫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。层技”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待突北京大学-中心主任詹启敏今日在昆明举行的国之重器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上如是表示。
在詹启敏看来,詹启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敏院主要挑战,仍在于医学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缺乏制高点,士医术亟以及健康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引领和支撑。学科项底
医学科技要突破,技多究竟“卡”在哪里?层技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,詹启敏认为,该领域还面临着诸如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、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较小、产业化关键技术亟需突破、科技创新与市场和社会效益脱节、产业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问题,这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,
詹启敏表示,“在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,一些诸如药物递送技术、制剂工艺技术、大规模化制备所需要技术等,以及我们部分抗体、疫苗转化所需的发酵罐、培养基、菌株等,技术上还有许多的不足。”
这些不足该如何解决?对此,詹启敏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,这就需要重点关注生物底层技术(物理、化学、纳米、智能)多领域与生命的结合,“比如,‘物理’是解决生物成像问题,包括光学成像、电子显微、脑成像;‘化学’是解决检测修饰问题,包括分子探针、组学技术;‘纳米’则是解决精准操控的问题,包括生物遗传感、纳米酶、纳米孔测序;而‘智能’,是解决调控模拟的问题,包括脑机接口、神经调控、高速新系统通路。”
詹启敏称,当下生物技术的国际趋势有三大特征,具体表现为跨界融合,即学科间专业界限逐渐模糊、交叉研究屡现突破;非线性创新,即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呈现快周期螺旋式促进;数据与智能驱动,即大数据与超算促使数据密集性分析成为可能。
为此,詹启敏认为,下阶段,生物医药发力将在九大重要方向展开,包括:重大疾病早期预警、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,免疫治疗,基因治疗,细胞治疗,组织器官制造,精准医学,生物医用材料,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技术疫苗。
谈及科研力量如何更好地赋能企业、产业转型与发展这一问题,作为北京大学-云南白药国际医学中心的主要负责人,詹启敏告诉记者,这需要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、优势结合,以此来瞄准前沿、解决需求,“以北京大学和云南白药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为例,云南白药的一大板块如口腔、皮肤等一类产品都会需要科学研发作支撑,以及云南白药一些凝血、止血药物,我们也在提升其中科技含量,以此来形成更好的专利,服务高端医疗层面的需求。”
詹启敏还表示,当下,一些药企正在布局国际市场,“再拿云南白药的产品来说,如果这些药物要走向国际并且成为一款具有高科技的产品,其背后的‘机理’也需要很清楚。也就是说,从标准化、到科学化,药物或产品在真正深入国际市场时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。”
(责任编辑:休闲)
- 打破学历“天花板” 让学生有更多选择
- 伊朗制造业11个月内出口超40亿美元
- 快讯:数字货币板块异动 证通电子拉升涨停
- 北京海淀:“涉疫楼栋内宠物将被扑杀”不实
- 信用卡、贷款代理投诉黑产成风 多家银行应声“宣战”
- 华宝基金指数投资总监胡洁年报谈后市:券商处在有利时期 银行股望估值修复 医疗服务板块有望回暖
- 亚行:亚太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增长5.2%
- 2022胡润全球房地产企业家榜发布:全球前100名房地产企业家总财富4.2万亿元
- 受飞行员罢工影响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宣布取消800个航班
- 不用出入境,即可五折购买免税商品?小程序认证“宽松”成常态
- 央行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实现净回笼4400亿元
- 深市主板运行平稳有序 改革落地凸显多重成效
- 北京2022“薪酬榜”出炉 哪些行业最赚钱
- 通用和本田合作开发电动车,五年后推出首款新车有点晚